2021 年零售電商趨勢:探索後廣告時代威脅與機會破口

2021 電商趨勢

2020 年過一半了,你的品牌業績是高速成長,還是持平水準呢?

對許多零售、電商業者來說,不論 2019、2020 都是不好過的一年。Facebook 成效走低不說,矽谷網路趨勢報告也正式宣告網路紅利期於 2019 年正式結束*。LINE 也在 2020 年 3 月將過往收費吃到飽的 LINE@,轉成以則計費的 LINE 2.0 官方帳號,對用量大的商家而言,成本直衝 5-10 倍。

許多人都嚷著說電商不好做。雖然廣告的成效下跌已是共識,然而,有些人或許出自營收衰退的焦急,反而更把預算壓在已經漸趨低效的舊工具。這樣雖然延緩了危機的到來,卻是逐步壓縮手中可運用的資源,將更難槓桿出新的獲利來源,遲早走入死胡同。

跳脫過往通路思考,多方嘗試槓桿新的紅利商機

盤點過去數位行銷的各式浪潮,多是乘著風口而起。從 2003 年起的拍賣紅利、購物商城興起、Facebook 社群媒體紅利到部落客盛行。面對不明確的未來趨勢,我們該做的,其實是重新統整並分配手中有的資源。

收斂復盤,維持營運平穩的同時,大膽地挹注資源嘗試新的媒體與營收模式,多方探索尋找下一個紅利風口,才能讓品牌在這寒意冬季不致倒下,還能長出新芽。

後廣告時代的四個趨勢觀察:消費者更在意的數位稀缺

就我觀察,2020 年後的消費者,將更在意以下幾個問題:

後廣告時代,消費者不擔心缺乏資訊,擔心的是資訊太多太繁瑣,更擔心自己的隱私,成為他人手中的資訊。

購物時,消費者不怕找不到商品資料,畢竟網路上多的是競品可比較,再不然也能看看消費者評價幾顆星再決定是否掏錢。消費者反而擔心相信「專家」的推薦,會不會事後發現是場精心設計的業配騙局。

1. 隱私:社群與資訊媒介,從公開走向隱私

過去大家談論 Facebook,在 Facebook 上炫耀自己的絢麗生活。然而,個人隱私權的興起,當大家發現資料的價值,驚覺自己的資料,可以成為科技巨頭的獲利來源。加上科技巨頭們時不時爆出的資料保管、授權爭議,當人們不法確認,科技巨頭是否值得信任時,大家就會拒絕交出資料。如廣告追蹤隔擋技術,或是歐洲 GDPR 的立法等。

2. 分散、去中心化的信任來源

「看在這家餐廳是米其林一星推薦,沒想到吃起來也不怎麼樣!」

「就跟你說了,它在 Google 評分只有 3.1 分,八成有雷!」

你是否也曾聽過類似的對話呢?過去因為資訊的流通,掌握在書局、出版商等少數人的手中。資訊不對稱下,大家傾向信任集中的評價機構,如「米其林」推薦的餐廳、SGS 認證的無毒等。因此沒有資源獲得機構注目背書,或不知如何申請認證的中小商家,只能依靠私底下的口耳相傳來幫品牌背書。

然而,網際網路改變這一切的劇本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即便是米其林推薦,但如果看到 498 個人的平均評價只有 3.1 顆星,相信大家心中多半還是會打上個小問號。

網際網路,讓部落格、KOL、YouTuber 等角色瓜分以往的信任背書。相對而言請他們「代言」的費用也更為親民。而 Google 我的商家(Google My Business)的評分機制,相較過去,更是把信任分散到大眾手中。

3. 資訊焦慮:更容易忽略與沒耐性

數位科技讓極為龐大的資訊,無時差的在全世界流通。當獲取資訊變成一件成本極低、甚至免費的時後,資訊即不再具有稀缺,市場轉而尋求梳理龐大資料的管理方式。

對消費者而言,每天在網路上,面對比以往更密集的資訊轟炸,更容易忽略廣告資訊或展現不耐。

對品牌端而言,廣告欄位更多,相對的每個欄位獲得的注意就更分散與短促。品牌商家面對的不僅只是數位紅利消逝,甚至每個曝光的效益也在快速下跌。

4. 更在意服務:從產品走向服務

網際網路讓大家能輕鬆找到競品比價,產品走向同質化。當實體零售「資訊不對稱」與「距離」優勢被網際網路與電商物流消彌的時候,要凸顯差異,就必須要注重產品以外的東西。第一個突破點,就是加值服務。

例如,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知名保養品牌「綠藤生機」,會在消費者完成消費後,透過 LINE 聯繫消費者,關懷使用狀況與保養品是否有助解決消費者的困擾。同時,消費者也獲得了一個有具名專屬服務人員的管道可以聯繫綠藤生機,而不是只能透過陌生又冰冷的客服中心。

服務呈現出品牌差異,也凸顯零售核心價值的轉移。當消費者可以透過評價、比價、社群討論,更容易買到符合期待的產品時,零售業要凸顯競爭優勢,就不能只是讓顧客買到產品,而是幫助顧客解決心中困擾的問題。

數位轉型變局應對:掌握新數位稀缺

  • 對雜亂的資訊感到焦慮與沒耐性;
  • 比起分享生活更在意隱私;
  • 從信任權威轉移到信任大眾;
  • 相較長得差不多的產品,更在意服務品質。

上面四項,是我認為數位時代變化中,消費者正在追逐的新數位稀缺。那麼,面對這四個變局,品牌商家該如何調整各種行銷工具的定位呢?

新數位稀缺,衍伸的電商零售 4 大價值

一邊面對越來越低效的數位廣告,卻暫時無法擺脫對其依賴。一邊又要因應消費端變化,過往的產品訴求與追求證書的行銷方式正逐漸喪失吸引力。這時候,你需要的是重新調整通路布局,盡可能直接接觸顧客。並且,重新累積新的數位稀缺:資訊權威分散式信任,與客制化的服務流程設計

通路布局:直接接觸顧客、成為資訊權威

首先,是通路布局。

傳統的商業模式,實體店依賴路過人流,依賴大型通路帶來的購買量。明明目標是終端消費者,業務們做的卻是 B2B 的生意。而電商,雖然透過品牌網站能直接接觸消費者,卻多半是依靠 Facebook 等線上社群做為主要獲客管道。

上述傳統通路的成功關鍵特徵,都是掌握了龐大的流量。換言之,在 Facebook 出沒的顧客很多,品牌在這裡叫賣,當然能夠吸引到比較多的消費者眼球。

然而,如同上面談到的,越是雜亂的市集,消費者就難專心。在人多的地方叫賣固然重要,但「需求產生的當下」才是商機的起點。

當 Google 搜尋「棉被」只需 0.14 秒就有一千萬個搜尋結果,消費者找到你已不是難題時,此時決勝點不在如何「吸引人氣」,而是在「掌握需求」並在搜尋結果中脫穎而出。

所以,如何培養「能吸引有需求的消費者駐足,讓有需求的消費者快速找到你」的通路,成為擺脫對傳統通路依賴的重要破口。

對應的行銷策略,包含:內容部落格行銷、搜尋引擎排名優化(SEO)、Google 我的商家(Google my Business)經營……等。

當然,把重心放在找到有需求的顧客之外,仍需持續投資嘗試新的注意力平台,例如 YouTube 影片行銷、LINE,甚至是未來商機如 VR、智慧音箱等。

流量管理:「服務」養客、累積分散式信任

吸引到對的顧客後,接著是要用「服務」養客,並建立信心。

對應的行銷策略,數位的有 Google 我的商家口碑經營、論壇聲量維護、社群行銷、KOL 推薦……等。而實體部分,則建議以建立服務據點的思維,思考如何把附近的流量導到店裡,提供服務並成交,來取代傳統要花大錢租下黃金三角窗店址的思維。

當然,此時媒體採購仍需要同步進行,只是除了傳統媒體,數位媒體新聞稿,也是可以考慮的多元佈局。

客製化的服務流程設計:CRM 顧客關係管理

最後,售後才是回購商機的開始。已經花錢購買的顧客,當然不能讓他們只有跟潛在客戶同等的服務與行銷設計。消費者第一次購買,其實是一種賭注,賭看看這家品牌的產品與服務。這時候,需要確保顧客體驗正確,並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持續溝通,提升品牌好感。

此外,透過服務過程中的觀察,以及消費數據分析,找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特徵,給予更加到位的服務,並預測高回購意願時機,提供更加精準的回購產品推薦。更是服務流程中經常被忽略的關鍵。

對應的行銷方式,包含:CRM 顧客關係管理、售後旅程設計、分眾行銷、購物籃分析、LINE 行銷等。

小電商的四大價值精實養成術

首先,「信任」建立起整個數位生態體系;「私密」是下一代應用場景。

有意識累積或製造大量的 UGC 評價口碑行銷,打造信任。透過消費數據分析與售後顧客旅程建立,操作簡單的 CRM 系統,題高回購忠誠,經營鐵粉社群。

接著,多元資訊來源下,產品競爭已是紅海。品牌需要盡量提供一站式服務,給顧客更深度的體驗。

上述提到的種種行銷方式,都是成本相對較低,我認為還有紅利,值得認真投入嘗試的數位行銷布局。關鍵是,品牌老闆們,必須要從「把產品賣掉」的產品思維,轉向「讓顧客旅程更順暢,讓顧客獲得價值」的顧客思維。

盡量減少對特定通路的依賴,轉專注在建立購買前的穩定溝通管道,以及高終身價值回購策略的商業模式。

 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