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行銷菜鳥,該選擇新創 or 大公司?

數位行銷 新創 大公司

本篇為「數位行銷新手村」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。本週我們探討了新創企業與大型公司,因為商業階段性目標不同,職場環境與對行銷人員的職能要求也不一樣。在新創公司的行銷人,必須要認清「亂」是新創的必然,因此需要「刻意紀錄與收斂」。此外,我們也探討了全家便利商店的 Line 群組開枝散葉策略,以及八方雲集的商業模式。

新創公司的行銷人,我應該注意什麼?

人是聰明的動物。會隨著環境的「威脅」不同,持續調整自己的專業能力深度與廣度。若你正身處新創公司,「亂」是必然,因此更要持續「刻意紀錄與收斂」。

新創團隊出身的員工,由於公司都還在摸索自己要長成什麼樣子,因此很多人的共同職場經驗是「救火」,今天早上當行銷下廣告,下午當人資面試,明天要處理專案的財務,後天甚至要發想新產品 BP。長年身兼多職,因此養成各方面不同的經驗與能力。而長年待在大公司的員工,因為分工明確,職場能力通常會往單一層面深度優化。行銷企劃專員就是不斷地想新的企劃,準備輸出物、規劃新品上市、與各種窗口聯絡……。

很多職場新鮮人在初入職場時,因為履歷還不夠漂亮,經常會選擇新創公司的行銷職位。也因此,身邊經常聽到新創公司出身的行銷人抱怨,新創公司多麼缺乏制度、身兼多職學不專精等等,問到下一份工作,經常聽到的共同答案是:「我想去大公司看看,學習大公司的制度」。

然而,先不論「進大公司」到底是不是真的能「學習到制度」,當一個野生成長的人進入專業圈養的圈子之後,過去累積的各層面經驗,在沒有 #刻意紀錄與收斂 的情況下,多半會隨著當下環境不需要,日子一久就淡忘掉。當自己要準備升遷到跨領域職位,或是轉換跑道時,被問到過去在新創領域的履歷,往往已無法侃侃而談,拿不出自己的見解。

因此,我認為如果你現在正身處新創公司,「亂」一定是要接受的必然,因為能夠「一次就命中」的創業題目,幾乎是不存在的。大多數的新創公司,都是透過一次次的策略目標、商業模式的摸索、變更,逐漸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定位。所以,在新創任職,重點是要在混亂的工作內容中,持續記錄:

  • 自己做了什麼?
  • 為何這樣做?
  • 自己是怎麼想的?
  • 下一次要怎麼做會更好?

透過持續的紀錄、歸納收斂與覆盤,一步步淬鍊出自己的方法論。一來當未來再有需要時可以隨時調閱,二來可以拿來跟其他專業人士的方法論比較,尋找自己的思維盲點。每個盲點的突破,經常是下一次飛躍式成長的開始。

所以,新創公司的亂不見得是缺點,而是一個鍛鍊出自己商業框架的機會。關鍵是有沒有持續的刻意紀錄與收斂。

當然,這並不意味著新創公司的亂就是可以被接受的。建議初入職場的行銷新人,在新創公司的工作目標,可以放在「做出第一份代表作」。例如透過自行摸索測試,策畫出一連串高自主傳散的病毒社群企劃;或在新創代理商,經手客戶帳戶,操盤出高 ROAS、轉換營收的廣告投放,都會是很好的進階職場入門磚。透過新創公司的自由與多元彈性,幫自己累積出自我觀點與自主工作能力,為下一份工作找到不錯的交換籌碼。

那麼,怎麼樣的新創職場環境,對菜鳥而言是需要評估去留的呢?我認為有幾個危險的信號:

  • 缺乏收斂能力、風險評估能力的老闆。
  • 你的工作內容,不是因為主管需要做更重要的事,所以交給你,而是因為「主管也不會」,所以交給你。
  • 你的同事們沒有意會到新創商業模式的本質差異,工作時抱怨多過歸納收斂。

全家便利商店的新零售場景探索:LINE 群組

本周再寫新零售的議題,主要是為了和上週的「來客數如何增加?從愛買 3.0 概念店,看提升顧客消費頻率的「治標」與「治本」方法」比較。

根據數位時代報導:

「全家便利商店表示,便利商店陳列空間有限,為滿足多元購物需求,全家自 2017 年開始經營 Line 社群群組,透過群組互動並提供適合的商品進行團購。全家店長可以依照店鋪所在的商圈需求,選擇不同品項發起團購,…..也依照店鋪的團購需求開發限定商品,……經營成效佳者甚至可增加店舖近一成業績。」

對照上週愛買 3.0 概念店的新聞,全家與愛買各自用不同的方法來摸索新零售的通路場景。

對我來說,增加顧客到店頻率的「治本」方法有三:

  • 「商品矩陣的調整」,例如超商常用的咖啡策略;
  • 「通路型態的調整」,例如超商店長建立自己的 LINE 群組,從賣產品變成賣人情關係;
  • 「會員 #機制 的建立」,例如全聯的會員 APP「PXPay」。

治標方法則是「行銷企劃」,增加策展的力道與頻率,保持每次入店的新奇感、優化體驗。兩類做法各有優劣,觀察現階段要投入哪種的指標除了轉換率,還ˋ顧慮到初期成本與邊際成本。

發表留言